题名 | 基于脂质组学的不同原料茯茶"发花"前后脂类变化研究 |
作者 | |
发表日期 | 2021
|
DOI | |
发表期刊 | |
ISSN | 2096-398X
|
卷号 | 39期号:3页码:40-47 |
摘要 | "发花"是以冠突散囊菌为主体的发酵过程,也是形成茯茶特殊风味品质的主要工艺.茯茶香气特征与脂类降解产生的众多香气产物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茶叶脂质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本研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U HPLC-Q Ex-active MS)的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对黑茶(T)和杜仲叶(DZ)"发花"前后的样品进行脂质代谢轮廓分析.共鉴定出414个脂质化合物,覆盖共19亚类,包括:神经酰胺(Cer),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胆碱(PC),甘油二酯(DG),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甘油三酯(TG),(O-酰基)-ω-羟基脂肪酸(OAHFA),单半乳糖基单酰基甘油酯(MGMG),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甘油(LPG),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肌醇(L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酸(PA),溶血磷脂酸(LPA),磷脂酰甘油(PG),心磷脂(CL).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黑茶和杜仲叶"发花"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单变量统计分析表明对于黑茶,"发花"工艺可以提高Cer、MGMG、PA、OAHFA、LPC、LPG、PI、短链TG的含量;降低DGDG、MGDG、LPE、DG、PG、CL、PS、PE、长链TG的含量;对于杜仲叶,"发花"工艺可以提高短链TG、CL、LPA、LPI、PI、LPC、DG、PC、PG、Cer的含量;降低长链T G、M GDG、DGDG的含量. |
关键词 | |
相关链接 | [万方记录] |
语种 | 中文
|
学校署名 | 其他
|
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质监局科技计划项目(2018)%(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北省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项目)
|
来源库 | WanFang
|
万方记录号 | perioarticalxbqgyxyxb202103007
|
引用统计 |
被引频次[WOS]:0
|
成果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ustech.caswiz.com/handle/2SGJ60CL/253078 |
专题 | 公共分析测试中心 |
作者单位 | 1.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2.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分析测试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3.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44 4.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河北 秦皇岛 066102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燕妮,陈丹,陈雪峰,等. 基于脂质组学的不同原料茯茶"发花"前后脂类变化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21,39(3):40-47.
|
APA |
赵燕妮.,陈丹.,陈雪峰.,曾桥.,许牡丹.,...&刘欢.(2021).基于脂质组学的不同原料茯茶"发花"前后脂类变化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39(3),40-47.
|
MLA |
赵燕妮,et al."基于脂质组学的不同原料茯茶"发花"前后脂类变化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39.3(2021):40-47.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原文链接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导出为Excel格式 |
导出为Csv格式 |
Altmetrics Score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燕妮]的文章 |
[陈丹]的文章 |
[陈雪峰]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燕妮]的文章 |
[陈丹]的文章 |
[陈雪峰]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燕妮]的文章 |
[陈丹]的文章 |
[陈雪峰]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