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斑点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性质 |
作者 | |
发表日期 | 2021
|
发表期刊 | |
ISSN | 1000-2383
|
卷号 | 46期号:3页码:817-825 |
摘要 | 近二十年来,在俯冲带外缘发现的斑点火山群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海底岩浆活动类型.这种火山规模很小,成簇出现,年龄异常年轻,岩样以EM1型碱性玄武岩为主,孔隙度高且富含挥发性组分.有关斑点火山的岩浆起源以及与岩浆上涌相关的动力学过程目前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论.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斑点火山的特征,总结了前人针对其形成机制和岩浆源区研究提出的3种模型;另外,结合大洋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 A B)可能含熔体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斑点火山还可能与LAB的性质这一板块理论的根本科学问题密切相关;由于CO2可能是导致LAB深度处出现熔融聚集层的原因,而斑点火山岩样中富含CO2,因此斑点火山还可能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本文对未来围绕斑点火山形成机制等科学问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做出展望. |
关键词 | |
相关链接 | [万方记录] |
语种 | 中文
|
学校署名 | 第一
|
资助项目 |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深圳市科创委项目)
|
来源库 | WanFang
|
万方记录号 | perioarticaldqkx202103006
|
成果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ustech.caswiz.com/handle/2SGJ60CL/257883 |
专题 | 工学院_海洋科学与工程系 |
作者单位 | 1.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广东深圳 518055 2.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广东深圳 518055;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广州 511458;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科学野外观测研究站,上海 200082 3.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广东深圳 518055;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东广州 51145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广州 511458;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 02543 4.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东广州 51145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广州 511458 5.南方科技大学 |
第一作者单位 | 南方科技大学 |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 | 南方科技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潘谟晗,杨挺,林间,等. 斑点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性质[J]. 地球科学,2021,46(3):817-825.
|
APA |
潘谟晗.,杨挺.,林间.,张帆.,周志远.,...&程子华.(2021).斑点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性质.地球科学,46(3),817-825.
|
MLA |
潘谟晗,et al."斑点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性质".地球科学 46.3(2021):817-825.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原文链接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导出为Excel格式 |
导出为Csv格式 |
Altmetrics Score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潘谟晗]的文章 |
[杨挺]的文章 |
[林间]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潘谟晗]的文章 |
[杨挺]的文章 |
[林间]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潘谟晗]的文章 |
[杨挺]的文章 |
[林间]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