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创面微环境与修复 |
作者 | |
发表日期 | 2021
|
DOI | |
发表期刊 | |
ISSN | 1673-9450
|
卷号 | 16期号:3页码:276 |
摘要 | 【内容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原因导致的创面日趋增多,防控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面治疗、修复是永恒主题,技术是关键手段,完美是终极目标。尽管已有众多的修复技术与方法,但仍难以满足患者对"完美修复"的要求。近年来微环境对创面修复的作用备受关注,且可能成为取得重要进展的突破点之一。创面微环境尚无确切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创面微环境是创面局部及其邻近区域影响创面修复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和创面修复各种因素的统称,包括外部微环境和内部微环境。创面微环境改变,概括起来主要有2种情况:一是微环境诸因素失衡,如原有的成分增加或减少,或原有的结构发生改变、损伤或遭受破坏(如真皮变性、结构破坏);二是"微环境污染",即原来没有的有害成分进入创面组织(如糖基化产物和微生物感染等)。一般认为,构成创面微环境主要有4大因素,即细胞外基质、物理化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其他因素(年龄、全身状况等)。创面微环境通过皮肤屏障破坏致通透性和含水量变化、创面温度、微环境pH值、细胞外基质变化、生长因子变化、创面炎症与免疫因子及信号分子变化、创面营养物质、微量元素与代谢产物变化、氧分压变化等诸因素对影响创面修复。阐明创面微环境诸因素对创面修复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寻找改善和促进创面修复的新靶点、新技术、新方法,不仅加速创面修复,也使创面修复趋于"完美",惠及广大创面患者。 |
相关链接 | [万方记录] |
语种 | 中文
|
学校署名 | 第一
|
来源库 | WanFang
|
万方记录号 | zhssyxfzz202103020
|
全文链接 | https://zhssyxfzz.cma-cmc.com.cn/CN/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3.020 |
引用统计 |
被引频次[WOS]:0
|
成果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ustech.caswiz.com/handle/2SGJ60CL/401970 |
专题 |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作者单位 | 518020 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创面修复科,创面修复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 |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黄跃生. 创面微环境与修复[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3):276.
|
APA |
黄跃生.(2021).创面微环境与修复.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16(3),276.
|
MLA |
黄跃生."创面微环境与修复".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16.3(2021):276.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原文链接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导出为Excel格式 |
导出为Csv格式 |
Altmetrics Score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黄跃生]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黄跃生]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黄跃生]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