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地震学成像研究进展 |
其他题名 | Advances in seismic imaging of mantle transition zone discontinuities
|
作者 | |
发表日期 | 2023
|
DOI | |
发表期刊 | |
ISSN | 1003-3238
|
卷号 | 54期号:3页码:318-338 |
摘要 | 地幔过渡带位于410-km和660-km两个地震学间断面之间,是深入认识地球内部温度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关键区域.地幔过渡带的上下界面分别对应橄榄石到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到布里奇曼石和铁方镁石的矿物相变.本文总结了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的主要地震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这些方法包括SS和PP前驱波方法、接收函数方法、ScS多次反射波方法、P'P'前驱波方法、三重震相波形模拟方法、背景噪声体波干涉成像方法等.总体而言,地幔过渡带的厚度与地幔过渡带速度在大尺度结构上存在正相关性,表明两者都主要受控于温度结构,与橄榄石矿物相变预测一致.然而,地震学观测得到的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绝对深度和几何形态则缺乏相关性,可能是由于地幔过渡带上下界面处的横向温度变化特征并不一致或者由于水含量和化学成分等差异所导致.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强度(包括速度、密度和波阻抗跳跃值)和宽度主要受到地幔过渡带化学成分和水含量的影响.一些地震学研究还探测到了地幔过渡带内部的520-km和560-km间断面,前者被认为由瓦兹利石到林伍德石的相变所导致,而后者可能与钙-钙钛矿从超硅石榴子石中出溶有关.地幔过渡带附近的低速层可能与过渡带物质进入上下地幔发生脱水熔融存在一定联系.尽管地幔过渡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科学问题悬而未决.精确可靠的地幔过渡带地震学成像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关键信息,但同时也需要与矿物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本文最后对未来的地幔过渡带地震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关键词 | |
相关链接 | [万方记录] |
语种 | 中文
|
学校署名 | 其他
|
资助项目 | 42174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21553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20740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17740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GML2019ZD0203: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
; 2022B1212010002:广东省地球物理高精度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
|
来源库 | WanFang
|
万方记录号 | sjdzyc202303005
|
引用统计 |
被引频次[WOS]:0
|
成果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ustech.caswiz.com/handle/2SGJ60CL/524972 |
专题 | 理学院_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
作者单位 | 1.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深圳518055 2.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511458 3.广东省地球物理高精度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深圳518055 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5.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俞春泉,李娟,杨凡,等. 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地震学成像研究进展[J].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2023,54(3):318-338.
|
APA |
俞春泉,李娟,杨凡,&张炎.(2023).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地震学成像研究进展.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54(3),318-338.
|
MLA |
俞春泉,et al."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地震学成像研究进展".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54.3(2023):318-338.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原文链接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导出为Excel格式 |
导出为Csv格式 |
Altmetrics Score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俞春泉]的文章 |
[李娟]的文章 |
[杨凡]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俞春泉]的文章 |
[李娟]的文章 |
[杨凡]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俞春泉]的文章 |
[李娟]的文章 |
[杨凡]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