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带蒂腓肠内侧动脉或联合胫后动脉多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面 |
其他题名 | Pedicled medial sural artery or combined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multiple perforator flap for the repair of lower leg wound
|
作者 | |
发表日期 | 2022
|
DOI | |
发表期刊 | |
ISSN | 1673-9450
|
卷号 | 17期号:6页码:496-501 |
摘要 | 目的:探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或联合胫后动脉多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小腿创面患者13例(共14处创面),男9例,女4例。年龄6.0~75.0岁,平均年龄为(41.2±22.2)岁。膝部3例、腘窝2例(其中1例为双侧腘窝)、小腿上段3例、小腿中段2例和小腿下段3例。创面准备待局部血供良好、感染较轻时予皮瓣修复术,创面面积为4.0 cm×3.0 cm~21.0 cm×5.5 cm。以腘窝中点与内踝中点连线为皮瓣轴线,腘窝下约8 cm和15 cm为穿支血管位置,以此设计皮瓣。行切口探查技术定位穿支血管位置后,根据小腿创面位置、大小及形状选择合适的带蒂腓肠内侧动脉或联合胫后动脉多穿支皮瓣。术后给予常规抗炎、抗凝及解痉等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时间。通过门诊随访记录受区及供区的外形、质地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3例患者14处皮瓣修复。蒂部穿支血管数目2支者9例,3支者5例;螺旋桨皮瓣5例,皮瓣面积大小为11.2 cm×3.2 cm~20.0 cm×5.5 cm;V-Y推进皮瓣9例,面积大小为8.0 cm×5.0 cm~20.0 cm×11.0 cm。2例患者术后皮瓣尖端淤血,均自行缓解。14处皮瓣均成活,所有创面得到有效修复,平均愈合时间为(14.5±1.7) d,随访时间为13.0(2.5,26.5)个月。所有患者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形无臃肿,与周围皮肤接近,功能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带蒂腓肠内侧动脉或联合胫后动脉多穿支皮瓣的血供更为可靠、伤口愈合能力更强。可根据创面的位置、形状及大小,灵活设计皮瓣,扩大其适应证。该皮瓣在修复除踝前区之外的小腿创面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
关键词 | |
相关链接 | [万方记录] |
语种 | 中文
|
学校署名 | 第一
|
来源库 | WanFang
|
万方记录号 | zhssyxfzz202206006
|
全文链接 | https://zhssyxfzz.cma-cmc.com.cn/CN/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2.06.006 |
引用统计 |
被引频次[WOS]:0
|
成果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ustech.caswiz.com/handle/2SGJ60CL/531407 |
专题 |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
作者单位 | 1.518055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创面修复科,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2.524001 湛江,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3.510317 广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 |
第一作者单位 |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 |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黄海华,吴泽勇,陈秀凤,等. 带蒂腓肠内侧动脉或联合胫后动脉多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面[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2,17(6):496-501.
|
APA |
黄海华.,吴泽勇.,陈秀凤.,李小芳.,史玉仓.,...&黄跃生.(2022).带蒂腓肠内侧动脉或联合胫后动脉多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面.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17(6),496-501.
|
MLA |
黄海华,et al."带蒂腓肠内侧动脉或联合胫后动脉多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面".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17.6(2022):496-50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